澳门威斯尼斯人官方网站登录
澳门威斯尼斯人官方网站登录贯彻落实“五新”战略总体方案

发布日期:2017-08-20

来源:

作者:

浏览数:

为认真贯彻省第十三次党代会精神,落实落细“五新”战略任务,加快推进学院创新发展,实现“国内一流、特色鲜明”优质专科高职院校的奋斗目标。结合学院实际,特制定本方案。

一、总体思路

以党的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和陕西省第十三次党代会精神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教育部创新发展高职教育行动计划和陕西省“五新”战略任务,紧扣“追赶超越”定位,对标“五个扎实”要求,聚焦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和“四个一流”建设,准确把握高职教育发展新趋势,着力破解发展难题,精心培育办学特色,加快推进内涵提升,进一步提高学院办学整体实力和人才培养水平,努力为省、市追赶超越提供人才支撑。

二、发展目标

通过五年的奋力追赶超越和“五新”战略任务的落实,办学整体实力显著增强,内部治理结构更加完善,产教融合发展成效更加明显,社会美誉度和影响力极大提升,建成适应区域经济发展需求、校企深度融合、校园文化蓬勃发展、人才培养质量大幅提升的“国内一流、特色鲜明”优质专科高职院校。

三、任务与措施

(一)挖掘红色资源,加强内涵建设,培育创新发展新动能

1.立足优势资源挖潜释能

依托革命传统教育资源丰富、鲁迅师范精神一脉相传的优势,深入挖掘延安精神蕴含的强大动力,坚持延安精神立院,德能并重育人,在广大师生中深入持久开展以延安精神为核心的革命传统教育,使延安精神入心入脑,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成为学院建设和发展的根基和灵魂;大力开发红色教育资源,创新红色教育模式,扩大红色培训规模,不断提升红色教育培训能力,使红色资源为学院创新发展提供强劲动能。

2.紧扣主导产业提质扩能

(1)提高专业设置与区域产业发展的契合度。围绕国家发展新战略、新举措,服务于国家陕北能源化工基地产业建设和延安“十三五”发展规划,优化专业结构,建设与区域主导产业及延安八大产业集群相契合的优势特色专业群。

(2)推进重点专业建设。紧扣延安经济发展实际,分类建设和优化专业。在能源化工产业相对低迷的背景下,保持定力,练好内功,为石油、煤炭、化工等专业的二次腾飞蓄势储能;重点扶持农林、旅游、航海等专业,办优办强,办出特色;持续支持学前教育、财经管理、医学护理、机电技术、建筑技术、汽车维修技术等具有长远发展潜力的传统专业;积极开设大数据技术与应用、电子竞技运动与管理、家政服务与管理、冷链物流技术与管理、测绘工程技术、宠物养护与驯导、农产品流通与管理等新专业。建成航海技术、护理、学前教育、石油化工、园艺技术(苹果生产技术方向)5个国家级骨干专业和陕北民歌文化传承与创新示范专业点。建成省级综合改革试点专业9个,院级重点专业20个以上。

(3)建立专业动态调整和预警机制。建立专业动态调整、预警及退出机制。对相关指标不满足建设需求的专业发布预警,减少招生计划,连续2年列入预警名单的专业实行退出机制。引入第三方评价机制,增强专业建设的预见性和决策的科学性。

3.围绕科技创新增效补能

(1)重视和加强科研工作。遴选实训条件优、团队科研能力强、社会服务基础好的专业作为试点,成立研究机构,面向与本专业相关行业领域的企业开展应用技术研发服务,力争开发一批新常态下有较高技术含量和市场价值的研发成果(项目),探索科技成果转化。围绕国家战略和区域产业发展需求,重点申报国家级、省级重大课题,提高课题层次及研究水平,积极参与行业、企业、政府部门组织的课题申报,扩大课题申报参与面。依托市级重点实验室,推进延安装备制造应用技术协同创新中心、延安油田化学应用技术协同创新中心、现代农业科技示范研发中心项目实施,与新加坡三达集团合作,组建延安膜技术研发中心。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给第三届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青年红色筑梦之旅”的大学生的回信》精神为契机,大力开展“互联网+”及创新创业活动,组建大学科技创新训练营,引导支持学生积极参与科技创新。

(2)推进科研管理改革。建立有利于开放、协同、高效、创新的科研管理体系,激发科研工作活力;建立科研工作量与年终考核评优、职称评聘、绩效工资挂钩的激励机制;设立“科研成果奖”,完善课题立项、管理、经费使用等相关办法,加强课题过程管理,充分发挥科研助推学院内涵建设的作用。

(二)坚持立德树人,突出办学特色,构筑思政教育新高地

1.跨入全国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第一方阵

(1)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认真贯彻中、省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精神和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全面加强师生思想政治工作。认真落实《全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质量测评体系(试行)》,健全思政课教学科研二级机构,设立专项经费。按标准配足思政教师,坚持开展人人上公开课、骨干教师上示范课活动,将思政教研室主任纳入党委中心学习组,为每名思政老师确立研究专题,引导、鼓励思政课教师认真研究新形势下思政教育的新特点。实施“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工程”,改革课堂教学方法,把课堂开在革命旧址、搬进纪念馆,进行现场教学、激情教学,以生动逼真、更加贴近学生的课程内容和教学形式,增强思政课教学的针对性、趣味性和实效性。定期举办国情教育、《形势与政策》专题讲座,广泛开展工匠进校园、劳模进校园交流活动,利用各种仪式、典礼、纪念日开展主题教育活动,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于教书育人全过程。建成《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院级精品课程和《延安精神特色素质教育》省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

(2)突出特色素质教育。加强以职业道德培养和职业素质养成为特点的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充分挖掘和利用以延安精神为核心的红色教育资源,开设校本课程和延安精神素质教育专题,将延安精神融入学生基本素质教育之中,着力培养既掌握熟练技术、又坚守职业精神、具有延安精神特色素质的技术技能人才。坚持党委、党总支、党支部三级联动抓党建,在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中推行党支部进公寓、党小组进楼层、党员和积极分子进宿舍的“三进”工作法,使党建工作到一线、全覆盖;严把党员纳新关,落实入党积极分子教育培养责任,把党史知识的学习、革命传统教育、思政理论学习、专业技能成绩、日常行为表现作为纳新党员的重要标准;坚持自主管理与行为规范养成教育相结合,实施校企合作公寓管理改革和学生自主管理实践;坚持周一升国旗,天天出早操,从课前喊“起立”、下课致“再见”、就餐讲秩序、言行讲礼貌等细节抓起,强化学生的养成教育。

(3)加强辅导员队伍建设。贯彻落实教育部和省高教工委关于辅导员队伍建设的相关文件精神,在党委领导下,加强辅导员的遴选、培训和考核,推进辅导员队伍年轻化、专业化和职业化建设。完善辅导员+班主任制度,落实辅导员职称评定、职业等级评定、培训学习等政策措施,提高辅导员待遇,稳定辅导员队伍。成立院系两级德育工作研究机构,加强学生工作研究,申报各类研究课题和项目。

2.打造国防教育特色高职院校

(1)成立定向培养士官学院。严格按照士官培养标准,做好现有武警、海军两个军种的定向直招士官培养工作,并积极协调争取陆军、空军、火箭军及战略支援部队等各个军种的定向培养士官直招任务,扩大士官培养规模;大力支持士官学院建设,在干部和教官配备、教学和训练安排、经费和后勤服务等方面予以充分保障,努力打造定向培养士官直招标杆院校。

(2)大力开展国防教育。以士官培养工作为引领,在全院师生中开展向士官学员看齐的学习教育,并通过开始国防教育课程、士官生担任新生军训教官、定期组织拉练活动等,培养大学生的国防意识;与当地武装部、军分区、武警支队等建立长期合作关系,积极配合做好预备役部队训练、大学生应征入伍及征兵宣传等工作,促进军民融合协同发展。

3.打造红色教育培训品牌

以弘扬延安精神、传播红色文化为己任,在抓好本校师生教育的同时,不断拓宽延安精神教育的辐射范围,扩大延安精神教育的社会影响。充分发挥我院是共青团中央青少年培训基地、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革命传统教育研究中心、清华大学后勤员工培养输送基地、交通运输部海事局西部海员培养基地等面向全国的革命历史和革命传统教育培养基地的功能,创新专题教学、现场教学、激情教学、体验式教学、互动访谈式教学和现场参观实景感受等新兴型教学模式,把延安革命历史和红色景点作为干部和青年学生思想教育的鲜活教材和动态课堂,大力开展红色教育培训,使延安精神从校园走向社会,从延安走向全国,把学院打造成为新时期延安精神传播中心、全国大学生“三观教育”培训中心。

(三)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构建现代大学制度,激发人才培养新活力

1.实施优秀人才引领计划,提高师资队伍整体水平

(1)加强师德师风建设。落实教育部《关于建立健全高校师德建设长效机制的意见》,建立职业道德标准与考核评价体系。定期评选和宣传教书育人典范,建立良好的师德舆论宣传导向。规范学术管理,对学术不诚信采取“零容忍”政策,健全惩治学术不端行为的制度,切实净化学术空气。

(2)引进和培养高层次人才。制定高层次人才引进办法和培养计划,引进和培养若干知名学者、企业专家、能工巧匠和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引领教学和专业建设。制定师资队伍建设规划和年度培养计划,建立青年教师培养机制,落实五年一周期的全员分类轮训制度,组织教师参加国内外培训、企业锻炼,加强专业带头人和骨干教师培养。积极拓展渠道,鼓励和支持在职教师在国内外进修和攻读学位。

(3)落实陕西省“教学名师引领计划”。 加强学院教师发展中心建设,认真落实国家、省、院三级教学名师培养工程和选拔工作,培养造就一批“教练型”教学名师。定期举办名师大讲堂、名师示范课,邀请名师作报告或讲学,示范引领教师发展。设立名师培养专项基金,建立“传、帮、带、促、导”青年教师培养机制,强化新任教师岗前适应性培训。根据学院现有专业发展情况和区域经济未来发展需求情况,对现有师资潜力进行充分挖掘,解决新技术、新专业师资人才不足与老专业师资闲置之间的矛盾,实现停招和生源萎缩专业教师的专业转型和能力提升。

(4)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和优秀教学团队建设。科学制定“双师型”教师认定标准,积极探索高层次“双师型”教师培养模式;出台并实施专任教师实践锻炼管理办法,探索实施学校与行业、企事业单位人员交流、挂职、互聘工作,提升校企合作创新和人才培养水平;建立健全企业兼职教师准入制度和岗前培训制度,加强兼职教师队伍建设。建成一批校企共建大师工作室,使“双师型”教师达到专任教师总数的95%以上。

(5)健全教师考核评价体系。立足教学科研,根据不同类型的岗位,建立重师德、重能力、重业绩、重贡献的分类考核指标体系。坚持育人为本,加大教学工作量和教学质量在教师职称评聘中的比重,建立教学督导人员、同行专家和管理人员及学生评教机制,形成对教师师德和教学质量的综合考核评价体系。

2.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1)优化人才培养方案。按照“行业指导、企业参与、学院主体”的原则,系统优化人才培养方案,增强人才培养过程的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形成突出能力培养、注重个性发展和满足人才多样性需求、能衔接职业岗位需求的资格证书考核的人才培养机制。严格规范公共基础课设置,拓宽公共选修课覆盖面,开设文学、美术、音乐、传统剧种鉴赏、创新创业及革命传统教育等通识教育类课程,开设经典诵读、中华礼仪、民间技艺等中华优秀文化选修课,提高学生综合素养。

(2)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根据不同专业特点,瞄准企业、市场需求,推进各具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实施“石油工程技术现代学徒制特色学院”项目,试行“招生即招工、入校即入厂、校企联合培养”的现代学徒制试点,探索校企双主体的现代学徒制协同育人长效机制。实施“以训代考、以做代考、以证代考、以赛代考”的学业考核评价机制,推进弹性学制和学分制改革,制定《学生学业考核管理办法(试行)》。落实实践教学课时达到总课时50%以上的教学要求,继续大力推行学历证书+职业资格证书的“双证书”培养制度。完善与县区职教中心联合办学机制,建立对口贯通分段培养体系,稳定五年一贯制高职教育培养规模,支持有条件的专业探索与本科高校“3+2”对口贯通分段培养试点。

(3)推进课程改革。建立与产业技术岗位相适应的课程改革机制,坚持课程建设与最新职业标准、行业标准和岗位规范对接,科学制定专业课程标准,调整课程结构,更新课程内容,使课程标准紧贴技术进步与生产实际。实施校本教材开发项目。加强精品资源共享型课程建设。

(4)推进教学改革。改革传统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推进现场教学、项目教学、案例教学、情境教学等教学模式的广泛应用;改革教学方法,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按照课程特点和需要,推进传统面授课堂与网络课堂相结合、线上学习与线下学习相结合的信息化教学改革。制定鼓励教学改革创新的措施,组建高职教育研究所,设立教改研究专项基金,健全教研室组织建设和考核评价体系。

(5)加强创新创业教育。与延安高新产业技术开发区和延安创业园区合作,设立学院大学生创业基地,发挥好京东派和创客空间的示范作用,为学生创业提供实践平台。把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开设创新创业指导课,学时不少于 32 课时。探索将学生完成的创新创业成果折算为学分,将学生参与的创新创业活动认定为课堂学习,实施弹性学制,放宽学生修业年限,允许调整学业进程、保留学籍休学创业,鼓励学生开展创新研究和创业实践。成立学院创业联盟,举办创新创业训练营,设立创新创业型勤工助学岗,搭建创客空间,设立创新创业专项基金,对自主创业学生支持帮扶、全程指导、一站式服务。

(6)积极开展技能大赛。参照国家和省级职业技能大赛项目和要求,健全职业技能大赛制度,定期举办院级技能大赛,以赛促教、以赛促学、以赛促练,提高学生职业技能。发挥国家、省级技能竞赛的引领作用,培育国家和省级职业技能竞赛项目,积极选拔优秀教师和学生组队参加国家、省级职业技能大赛。定期评选技能竞赛优秀指导教师、技能竞赛标兵,培育优秀指导教师团队,增强各级技能大赛水平和实力,在省赛和国赛上取得良好成绩。

(7)完善质量保证体系。按照《陕西省高等职业院校内部质量保证体系诊断与改进实施方案》,在“五纵五横一平台” 的基本框架下,构建分层监控、多元评价的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体系;成立学院内部质量保证体系诊断和改进工作机构,制定诊断和改进工作方案,建立动态化、常态化、周期性的教学工作诊断与改进制度,开展多层面多维度的诊断与改进工作;完善年度质量报告制度,建立学院年度人才培养质量年度报告、人才培养工作状态数据分析报告、毕业生就业质量报告、内部质量保证体系自我诊改报告发布、反馈和改进工作机制。注重发挥行业协会、用人单位、社会专业机构的作用,探索引入第三方评价机制。

3.完善内部治理结构,提升现代治理能力

(1)推进依法治校。以教育部职业院校管理水平提升“六大行动”为抓手,构建并形成“一章八制”的现代大学制度,完善“党委领导、院长负责、教授治学、民主管理”的内部治理结构和决策机制,使学院的各项工作纳入法制化的轨道,充分保障学术委员会、教学工作委员会、教代会在学术、教学、管理事务中的决策、审议、评定和咨询作用。完善并形成与现代治理体系相配套的内部管理制度体系及工作规程,强化制度和规程的执行,提高学院管理规范化、精细化、科学化、民主化水平。

(2)创新用人机制。根据国家有关规定在核定的人员总量内组织实施学院机构编制“八定”方案和管理办法,推行按岗聘用、竞聘上岗,试行管理人员职员制改革。依据办学实际需要和精简、效能的原则,优化内部管理结构。改善进人环境,围绕主业、突出重点、支持创新,自主制订招聘或解聘的条件和标准,自主公开招聘人才;制定优惠政策,吸引生产和服务第一线的高级技术人才、能工巧匠到学院任教。完善用人管理,对总量内人员,学院与其签订聘用合同;在人员总量外,学院可自主灵活用工,依法签订劳动合同。探索制定教师到企业兼职从事科技成果转化活动的办法和离岗创业办法。完善奖惩制度和全员培训制度,形成有利于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良性机制。

(3)改进职称评审机制。自主制订学院教师职称评审办法和操作方案,自主组织职称评审、自主评价、按岗聘用。将师德表现作为评聘的首要条件,提高教学业绩在评聘中的比重。针对不同类型、不同层次教师,建立分类评价标准。建立以“代表性成果”和实际贡献为主要内容的评价方式

(4)健全薪酬分配制度。建立健全有利于提高竞争力的内部分配机制,实行符合学院特点和发展要求的内部分配政策。理顺内部收入分配关系,保持各类人员收入的合理比例。在核定的绩效工资总量内探索年薪制、协议工资、项目工资等灵活多样的分配形式和分配办法。完善绩效工资结构和分配方式。重点向关键岗位、高层次人才、业务骨干和做出突出成绩的工作人员倾斜。

(5)完善院系两级管理体制。进一步明确院系职责,充分发挥教学单位在办学过程中的主体作用。科学设置内设机构,明确部门职责,将工作重心转移到服务、指导、考核与监督上来。

(6)强化监督机制。充分发挥教代会的民主监督作用。完善院务公开制度,保障教职工、学生对学院重大事项、重要制度出台的知情权,主动接受各方监督。成立教育督导团,发挥督导、督学在学院教育教学及管理中的作用。加强基建、维修项目的过程管理,建立常用物资(材料)价格信息公开制度,建立健全学院内控体系。成立学院财经委员会,加强学院财务管理、物资采购、招投标过程的监督与管理,建立年度预算公开、中期执行评析,年终决算审计及公开的预算管理流程。

4.加强对外合作交流,增强开放办学活力

(1)实现国际合作交流新突破。借助国家“一带一路”发展战略,积极开展国际交流活动,组织相关教师和管理人员赴国(境)外的职业教育机构、高等院校开展学习交流。尝试引进国际先进成熟适用的职业标准、专业课程、教材体系和数字化教育资源;积极参与国际科研项目合作,推进优势特色专业国际化。

(2)深化校企、校际合作。依托延安职业教育集团,深化校企合作。探索与企业合作办学的途径与方式,积极建立校企人员互聘、资源共享、协作育人机制。在石油化工、国际邮轮、酒店管理、旅游服务、农林畜牧等领域加大校企合作力度,扩大订单培养规模;深化校际合作交流,建立教师交流、学生交换、学分互认等合作关系,引进一流专业、一流管理等优质资源。建成化工技术实训基地、石油工程系实训中心、汽车驾驶生产实训基地、西部船员培养基地4个校企共建的生产性实训基地。

(四)促进学生就业,增强职工福祉,改善基础条件,助力脱贫攻坚,共建和谐幸福新生活

1.加强学生就业工作,提升毕业生社会竞争力

实施“千人千企”优质就业工程,形成全员参与、全院关注学生就业的局面。加强大学生就业指导服务中心建设,完善就业指导服务体系,全面落实“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促进计划”,确保毕业生优质就业。坚持开放办学,与行业、企业开展多层次、多领域、多形式的合作,持续探索现代学徒制试点、订单班等人才培养新途径,狠抓就业工作,不断拓宽就业途径,着力提升学生就业竞争力。

2.全力增进职工福祉,构建和谐校园

充分发挥教职工代表大会作为教职工参与学校民主管理和监督主渠道的作用,将专业技术职务评聘办法、收入分配方案等与教职工切身利益相关的制度、事务提交教职工代表大会审议通过,不断扩大教职工对学院管理的评议权、参与权。着力解决居住条件、子女上学等方面涉及教职工切身利益的突出问题,不断拓宽职工诉求渠道,及时解决职工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充分发挥工会、妇联等群团组织的作用,大力提升职工业余文化生活水平。

3..完善办学条件,提高服务保障水平

积极推进重点基建工程,成立大学生活动中心,按期完成学生公寓、幼儿园等重点工程建设,推进校园绿化和地下综合管沟改造提标工程,实施校园“点亮工程”,为学院发展提供保障。深化后勤管理改革。推进后勤管理模式、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改革,建立健全公益性投入与市场化运营相结合的后勤服务运行机制,构建服务质量好、工作效率高、监管机制严的后勤服务保障体系,提高后勤服务保障能力。

4.发挥自身优势,积极实施脱贫攻坚“双百工程”

贯彻落实中省脱贫攻坚要求,坚持把“发展教育脱贫一批”作为重要政治任务,自觉提高政治站位,配强扶贫工作力量,开展形式多样的扶志、扶智、扶技、扶产业等帮扶工作,助力脱贫攻坚计划的实施。结对帮扶延川县的教育扶贫工作要充分发挥学院技术、专业优势,开展特色扶贫和专项扶贫工作。特别是农林建筑工程系要利用“三区人才”开展农技指导、培训工作;航运系要依托西部海员培养基地大力开展海员培训,助力脱贫;师范教育系要做好学前教育师资培训工作和幼儿园支教工作;继续教育学院和技能培训中心要持续抓好专项扶贫工作;学生处要做好建档立卡学生的精准资助工作。全院形成合力,切实做好教育扶贫这篇大文章。

(五)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大力开展社会服务,彰显职业教育新形象

1. 培育学院精神

推进以“延安精神为本、工匠精神为魂、特色文化为根”的校园文化体系建设,营造以文化人的氛围。结合现代职业教育特色和学生素质教育发展,凝练形成学院的校训和校风、教风、学风等核心文化;完善学院的形象识别系统,形成统一的理念、行为、视觉标识。加强校史校情教育,传承鲁师精神, 不断增强全院师生员工的责任感、使命感、归属感和荣誉感,展现意气风发、自信自强的延职风采。

2.实施文化育人工程

根据学院办学特色和人才培养目标,合理规划、布局和塑造校园人文景观。建设学院校史馆、主题雕塑、文化长廊、文化墙等文化载体,推进校园职业文化和产业文化建设。深入开展“文明校园”和“平安校园”创建活动。开展劳模、技术能手、优秀毕业生等进校园活动,激发学生的职业理想和职业精神。深入开展文明礼貌教育、行为规范教育和绿色观念教育,促进学生良好习惯的养成。加大对学院社团的指导、支持力度,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充分发挥校园科技文化艺术节的育人功能,坚持每周一升国旗,天天出早操,打造学院独特的育人文化。

3.讲好延职和延安故事

通过校园门户网站、校园广播、校园电视台、院报、微信公众号等宣传平台,讲好延职故事,展示延职新形象。依托红色教育培训,讲好延安守护根脉、传承文明的历史故事,理想如炽、信念如铁的革命故事和革故鼎新、开放共赢的发展故事。

4.加大社会培训力度,提升学院影响力

加强技术技能培训中心和职业资格鉴定机构建设,重点围绕行业企业、社区和未就业群体、特殊人群实施继续教育,以及新型农民培训、农村劳动力转移、精准扶贫、新型农村示范社区建设和城镇化发展等领域开展培训工作,做强“陕北技工”培训品牌。完善学院宏观主导、继续教育机构组织实施、系部积极参与的终身教育服务体系,加强与优质网络教育机构的合作,不断扩大非全日制继续教育办学规模。围绕党政机关、事业单位、行业企业对人才知识更新需求,开展多层次、多种类的社会培训,充分发挥学院的服务功能,不断提升学院社会影响力。

四、组织与保障

(一)加强组织领导。学院成立党委书记任组长,院长任副组长的领导小组,把落实“五新”战略任务作为重要职责,研究制订贯彻落实“五新”战略任务实施方案,统筹协调方案的组织实施,及时协调、解决实施过程中的问题,加强对目标、任务实施过程的指导、检查、监督工作,确保各项工作有序推进。完善配套政策和措施,明确责任分工,细化工作任务,加强统筹协调,认真抓好落实。

(二)经费投入保障。落实“五新”战略任务与学院创建“国内一流、特色鲜明”优质专科高职院校、创新发展行动计划所承担的任务(项目)相结合,预算总经费2.5亿元,严格按照《澳门威斯尼斯人官方网站登录专项资金管理办法》执行,实行专款专用,确保专项资金使用的严肃性和合理性,使资金的使用发挥最大效益。

(三)强化督查督办。学院成立专门小组,负责督查、通报和跟踪问效,全面了解和掌握工作实效,对未完成任务的部门进行问责,对于实施情况不力的部门,将追究主要负责人的责任,院级领导应定期听取汇报,及时掌握工作进度、质量和效果,确保任务取得成效。

上一条:澳门威斯尼斯人官方网站登录信息公开实施细则(试行)
下一条:澳门威斯尼斯人官方网站登录“十三五”发展规划(2016-2020)

关闭